under_the_never_sky_aether_1_by_princessstarshimmer-d5ln81r.jpg  

(圖片來源: http://www.epicreads.com/forum/read.php?76,1339,1339)

 

《永無天日》Under the Never Sky

作者:維若妮卡.羅西 Veronica Rossi
譯者:張定綺

 

* 內容簡介:

一百萬種死法,只有一種存活方式。

 

詠歎調一輩子生活在密閉的夢幻城裡,透過左眼上的智慧眼罩,能將她帶往她想要去的虛擬世界。在夢幻城裡,沒有飢餓、疼痛與恐懼,能實現任何夢想、達成任何渴望。她整個世界都局限其中,從來沒想到圍牆外的世界有些什麼。游隼則是生活在一個飽受流火風暴摧殘的世界,那個被稱為有一百萬種死法的死亡工廠。他是少數擁有過人力量的異能者,能在黑暗中視物,也能從呼吸中辨別他人的絕望與恐懼,更有預測流火風暴的能力。

個性冷漠的游隼,遇見了被逐出夢幻城的詠歎調,她纖細的身材、如牛奶般光滑的肌膚,還有身上散發出的奇特香味,在在吸引著他,讓他無法自拔。少了密閉城市的庇護,詠歎調知道,游隼這個野蠻人可能是她生存下來的唯一希望。在這片永遠不見天日的天空下,永遠沒有起色的世界,兩個人互不信任、各懷鬼胎,詠歎調需要游隼的幫忙,游隼也需要詠歎調來解救姪子鷹爪。極端不同的兩人,必須接納對方才能生存。他們乍看不可能的盟約,產生一種聯繫,強大到足以決定所有人的命運。如果他們能存活,將是彼此找到答案的最大希望。

 

* 作者介紹:

維若妮卡‧羅西(Veronica Rossi)出生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,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,並在舊金山加州藝術學院研習美術。她在完成《永無天日》第一部之前,已開始寫作青少年小說,並獲得太平洋西北作家協會與西南作家年度競賽的首獎。《永無天日》為作者的首部作品,卻以高達七位數字美金賣出北美版權。出版後,登上《紐約時報》與《今日美國報》暢銷排行榜,售出近三十種語言版權,並由華納兄弟公司買下電影版權。維若妮卡與丈夫和兩個兒子住在北加州。

 

* 譯者介紹:

張定綺
台大外文系研究所碩士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、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。曾任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》中文版資深編輯、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召集人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,譯著甚豐,現為全職母親兼譯者。

 

* 譯名說明(By 譯者):

「本書中的人名,一部分沒有照習慣的方式音譯,而是採用意譯,或發音與意譯混合的方式呈現,在此略做說明。

《永無天日》的背景是未來的地球,當時人類不知製造了什麼樣的可怕災難,只有少數倖存,總數可能不到一百萬。災難過後,有一層濃密的雲霧包圍著地球,終日不散,看不見藍天。濃霧裡有閃電火焰,蓄積能量到一定程度,就像雨一般墜落地面,毀滅房舍、農作物、牲畜、人類。這層雲霧書中稱做Aether,一般譯做「以太」,但由於它具有閃電在雲層中迸發,以及將烈焰灑落大地的特徵,我譯做「流火」。詩經中形容夏季日頭赤炎炎,說是「七月流火」,相形之下,本書中的流火更具體,只不過它危害最烈的季節卻是冬季。

一小群菁英份子在災難發生之初,建造了若干密閉城市,把自然界的攻擊阻擋在外,居民仍能享受安全而舒適的生活。密閉城市保存過去的文明與科技之餘,也培養大批科學家研究如何延長人壽,改良基因,使人類能繼續征服惡劣的環境。未能進入密閉城市的人,只好在外界逐漸退化,流火使他們幾乎無法務農,無法定居,生活型態變得相當原始。

無分密閉城市或外界部落,由於每個聚落裡的人數都不多,所有的成年人都認識彼此,所以除了密閉城市裡的高級主管,一般人都有名無姓。密閉城市的人傾向採用與我們這時代差不多的傳統名字,外界居民則偏好用自然物命名,例如谷、溪、礁、熊、隼,或許意味著他們與歷史文化漸行漸遠,也或許是融入自然。為了保存這方面的差異,我把外界人的名字都盡可能意譯,有時為了對照上的方便,會保留原來發音的一部分,所以就出現維谷(Vale發音維爾,意義是山谷)、「羅吼」(Roar發音羅爾、意義是吼叫)、「李礁」(Reef發音李夫,意義是礁石)這樣的名字。

女主角詠歎調的名字是個例外。她生長在密閉城市,母親卻為她取了一個不傳統的名字。詠歎調非但不存在於自然界,也沒有實體,而是一種歌曲;西洋歌劇中的歌唱部分幾乎都屬於詠歎調的形式。小女孩詠歎調自幼受聲樂訓練,把詠歎調唱得出神入化,這不僅是她取悅母親的方式,後來在她到外界求生時,也提供很大的幫助。把她的名字直譯為詠歎調,行文才能流暢。

另一個重要角色馬龍的名字也要在此一提。Marron在法語中指美洲的逃亡奴隸(源自西班牙文cimarrón),從十六世紀開始,中、南美洲的黑奴一部分逃亡,集結成山寨,擁有防禦力量,並能生產食物,自給自足,在白種人的虎視眈眈下生存到二十世紀才逐漸被同化。這種部落一方面對來自非洲不同區域的異族黑種人兼容並蓄,一方面在白種人不斷圍剿下努力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,形成獨特的文化。我們從馬龍這個人和他的城寨,也看到類似的特質,名字有助我們理解這個角色,只惜不能直接用翻譯表達。」 ——本書譯者張定綺

 

* 試讀心得:

為了最基本的需求,人們會做出可怕的抉擇......

如果我們身在一個只要用頭腦想,身體只要坐著或躺著,隨自己想怎樣,就能輕易地在「虛擬世界」不受任何危險下盡情地做任何事,一個自己可以控制的夢,可以去除掉所有缺點的世界,既然什麼都有了,那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? 整天待在自己的幻想虛度一生? 還是,與外界人腳踏實地的生活? :))

因為身處在每時每刻都能滿足個人物質慾望的城市,毫無擔憂地生活,光是想一下,不用費太多力氣去思考,就能活在自己的幻想裡。只要體驗過那種生活的人大概都不想再回到真實世界了吧? 更何況那世界還是充滿流火風暴肆虐的世界。但當我們過著只要想一下就能滿足各種需求的生活時,我們的大腦也漸漸退化。為什麼? 如果你真的只要想一下,大腦活動的區塊也僅剩下「想一下」的部分,其他部分不轉的話會怎樣? 像是某些女孩減肥過度,幾乎不吃東西,導致他們得了厭食症,消化系統整個萎縮,變成了看了讓人驚恐的紙片人。大腦也一樣,要是不常轉動大腦、思考事情,我們的腦袋會慢慢退化。

生活在殘破世界中的外界人努力的求生,憑自己和族群的羈絆面對流火的來襲,思考、策畫族人們的未來,運用腦袋裡的知識和生物面臨環境改變的結果,為族人們打拼。

將定居人流放到死亡工廠那舉動,類似把從小習慣奢侈生活的公主或王子丟到他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,再加上(假設)他們的大腦已退化到某種可怕的地步,它們能在外界活多久? 失去了思考、判斷的能力,你能在異地呼吸多久?

倘若我們真的能「心想事成」,不用做任何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,那樣的生活會讓我們變成怎樣? 原本純屬於在電影中出現的危險場面,有了虛擬世界的幫助,甚至能在其間盡情玩樂,受傷了沒有太大的感覺,死了還能復活呢。待在虛擬世界太久的話,甚至認為在現實中你也跟幻想裡面一樣厲害、無所不能哩!

現今的科技還沒發達到書中那樣的境界,人們活在理性中,知道自己真的做了那些危險的事,肯定會死得很快。但定居人不知道,恐怕大多數的人都已把幻想和現實融合起來,當他們脫離虛擬世界後,發現自己正面臨的事跟幻想中的根本不同,卻硬要把兩者融合起來,結果可能是我們現代所謂的精神崩潰。

書中談到當然不只以上的推論啦?! 但生物課上聽到的字眼出現挺多的,逼不得已,我又把生物課本翻了一遍XD 感謝譯者沒有用太多專業術語? 我得重複看個幾遍才大概了解他們在說什麼,畢竟我生物沒有很好嘛~ XDD

雖然《永無天日》大致上看起來沒有反烏托邦常出現的叛亂氣息,但這也不過是第一集,還有兩集(?)正等著我們驚嘆連連呢!

 

感謝出版社給予試讀機會 :)

 

 

 

* 台灣封面:

1-永無天日.jpg

 

* 外國書封:

rossi  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c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